# 韓國總統李在明的基本收入願景李在明作爲韓國新任總統,除了衆所周知的"汽水市長"、"絕食20天"等標籤外,還有一個鮮爲人知但同樣重要的標籤——"發錢倡導者"。過去十多年,他一直在探索如何將一個看似瘋狂的想法變爲現實:在人工智能時代,每個人是否都應該無條件分享社會財富?基本收入是指定期向所有人發放的現金收入,以個人爲單位,無需經濟狀況調查或工作要求。這一概念雖然看似先進,但其實已有幾個世紀的討論歷史。從16世紀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到20世紀60年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弗裏德曼的"負所得稅"理論,再到馬丁·路德·金呼籲建立"保障收入"制度,基本收入的理念一直在發展。進入21世紀,隨着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人開始認真討論基本收入的可能性。李在明是韓國最積極的基本收入倡導者和實踐者。2016年,他擔任城南市長時,開始爲24歲青年無條件發放100萬韓元。這一政策雖然被批評爲"民粹主義",但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2018年當選京畿道知事後,他將這一計劃擴展到了更大範圍。2022年,他又在農村地區啓動了更大膽的試驗,爲一個村莊的全部居民提供每月15萬韓元的無條件津貼,爲期五年。在2022年總統大選中,李在明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漸進式的基本收入計劃。然而,這一計劃遭到了強烈反對,最終可能導致他以微弱劣勢落選。吸取教訓後,李在明在2025年的競選中調整了策略,更多強調親商政策和科技發展。但在選舉臨近時,他再次提出了"基本社會"的願景,展現了對基本收入理念的堅持。李在明認爲,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主導生產的時代,傳統的"人人都能持續工作"的假設已經過時。他主張技術進步的紅利應由全民共享,基本收入可以保障國民享有"經濟基本權",過上體面生活。他相信基本收入能重新定義勞動,幫助人們擺脫"痛苦勞動",追求"幸福勞動"和自我實現。值得注意的是,基本收入理念在韓國已經從邊緣走向主流。不僅有"基本收入黨"這樣的政治組織,就連李在明的政治對手也在黨綱中納入了基本收入理念。此外,首爾市也在進行"安心收入"實驗,探索負所得稅這一基本收入的變體形式。盡管如此,基本收入的廣泛實施仍面臨巨大挑戰,包括財政可持續性、社會共識的達成,以及政治與行政協調能力等。李在明的"基本社會"願景能否實現,不僅取決於理念的優越性,更取決於這些現實難題能否得到妥善解決。無論未來如何,李在明圍繞基本收入的持續探索,已經爲韓國乃至全球社會政策的創新提供了寶貴經驗。在物質生產極大豐富、技術足以替代人力的時代,他的探索提出了一個深刻的問題:當機器接管生產線後,人類如何在技術洪流中保持尊嚴與價值?這或許才是他能留下的最深刻政治遺產——不是確定的答案,而是一個關於人類未來的永恆命題。
李在明的基本收入實驗:韓國社會政策創新的先行者
韓國總統李在明的基本收入願景
李在明作爲韓國新任總統,除了衆所周知的"汽水市長"、"絕食20天"等標籤外,還有一個鮮爲人知但同樣重要的標籤——"發錢倡導者"。過去十多年,他一直在探索如何將一個看似瘋狂的想法變爲現實:在人工智能時代,每個人是否都應該無條件分享社會財富?
基本收入是指定期向所有人發放的現金收入,以個人爲單位,無需經濟狀況調查或工作要求。這一概念雖然看似先進,但其實已有幾個世紀的討論歷史。從16世紀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到20世紀60年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弗裏德曼的"負所得稅"理論,再到馬丁·路德·金呼籲建立"保障收入"制度,基本收入的理念一直在發展。進入21世紀,隨着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人開始認真討論基本收入的可能性。
李在明是韓國最積極的基本收入倡導者和實踐者。2016年,他擔任城南市長時,開始爲24歲青年無條件發放100萬韓元。這一政策雖然被批評爲"民粹主義",但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2018年當選京畿道知事後,他將這一計劃擴展到了更大範圍。2022年,他又在農村地區啓動了更大膽的試驗,爲一個村莊的全部居民提供每月15萬韓元的無條件津貼,爲期五年。
在2022年總統大選中,李在明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漸進式的基本收入計劃。然而,這一計劃遭到了強烈反對,最終可能導致他以微弱劣勢落選。吸取教訓後,李在明在2025年的競選中調整了策略,更多強調親商政策和科技發展。但在選舉臨近時,他再次提出了"基本社會"的願景,展現了對基本收入理念的堅持。
李在明認爲,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主導生產的時代,傳統的"人人都能持續工作"的假設已經過時。他主張技術進步的紅利應由全民共享,基本收入可以保障國民享有"經濟基本權",過上體面生活。他相信基本收入能重新定義勞動,幫助人們擺脫"痛苦勞動",追求"幸福勞動"和自我實現。
值得注意的是,基本收入理念在韓國已經從邊緣走向主流。不僅有"基本收入黨"這樣的政治組織,就連李在明的政治對手也在黨綱中納入了基本收入理念。此外,首爾市也在進行"安心收入"實驗,探索負所得稅這一基本收入的變體形式。
盡管如此,基本收入的廣泛實施仍面臨巨大挑戰,包括財政可持續性、社會共識的達成,以及政治與行政協調能力等。李在明的"基本社會"願景能否實現,不僅取決於理念的優越性,更取決於這些現實難題能否得到妥善解決。
無論未來如何,李在明圍繞基本收入的持續探索,已經爲韓國乃至全球社會政策的創新提供了寶貴經驗。在物質生產極大豐富、技術足以替代人力的時代,他的探索提出了一個深刻的問題:當機器接管生產線後,人類如何在技術洪流中保持尊嚴與價值?這或許才是他能留下的最深刻政治遺產——不是確定的答案,而是一個關於人類未來的永恆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