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稳定币的崛起:挑战与机遇并存近期,稳定币概念引发广泛关注。作为深耕区块链法律服务多年的律师,我每天都在接触相关业务与案件,感受到它正在"破圈"。最近发生的几件事颇具戏剧性:上海市国资委党委召开学习会,研究加密货币与稳定币的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上海浦东新区法院公布一起利用稳定币进行跨境换汇的大案,涉案金额高达65亿元。美国总统签署《天才法案》,首次正式确立数字稳定币的监管框架。同时,香港即将施行《稳定币监管条例》,成为全球首个为法币稳定币建立全面监管体系的司法辖区。这些事件反映出,主要金融中心正在推动稳定币合规化、金融化,而国内部分机构仍将其视为"非法金融活动"。监管节奏与观念的错位,提醒我们是时候重新审视稳定币的角色与定位了。## 地下钱庄钟爱稳定币的原因地下钱庄选择以USDT为代表的稳定币作为跨境换汇工具,主要是因为它突破了传统换汇的多重瓶颈:1. 突破额度限制。通过链上转账可绕过个人年度购汇5万美元的限制,实现大额跨境转移。2. 降低资金池压力。无需在境内外准备双边头寸,只需在境内归集人民币即可。3. 提高到账效率。链上转账通常10分钟至1小时内即可完成,全天候运转。 4. 增强隐蔽性。借助混币器等技术,资金流向与真实身份的关联被多层割裂。5. 利用监管差异。在监管宽松地区完成法币落地,实现跨境监管套利。稳定币的介入重构了非法换汇模式,大幅提升了效率和隐蔽性,成为跨境资金灰色流动的新型基础设施。## 持续高压打击的监管逻辑我国对虚拟货币犯罪的严厉打击,主要基于两点考虑:首先,虚拟货币难以被传统监管体系有效穿透,容易被用于洗钱等非法活动。2024年新司法解释已将"通过虚拟资产交易"正式列为洗钱方式之一。其次,作为外汇管制国家,虚拟货币的无国界特征极易成为规避监管的工具,影响宏观调控与经济安全。具体包括:- 造成统计失真,形成国际收支"数据黑洞"- 影响宏观政策有效性- 导致税收与资产流失自2017年以来,监管力度不断加码。但现实是,稳定币在灰产领域的使用反而愈加活跃。这也催生出一批"U商"等边缘群体,常因提供撮合交易而被指控非法经营等罪名。## 单纯依靠打压难以根除问题作为办理过大量相关案件的律师,我对现行打击方式的效果存疑:1. 被抓的多是边缘人物,如普通员工、"车手"等,而非决策者或真正受益方。2. 主犯常已出逃境外,跨国执法难度大。3. 国家损失难以追回,司法资源投入产出比低。以湖北荆门4000亿涉案流水的网络赌博案为例,历时两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但实际追回金额远低于预期。大量涉案资产存放于境外,中国执法机关难以有效触及。这种碎片化打击方式,让替罪羊成为主要受罚对象,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近年来一系列重大案件表明,似乎呈现出"越堵越漏"、"越打越大"的失控态势。## 合法替代路径的缺失遗憾的是,在稳定币领域,中国错失了主导权。曾经,中国是全球稳定币大国,知名交易所创始人多为中国人。但连续的政策壁垒导致项目方纷纷出海,留在国内的多为底层从业者。央行从2016年起推动数字人民币研发,试图对标美元稳定币,实现减少对美元依赖、抑制资本外逃等目标。但由于缺乏广泛应用场景和生态配套,市场接受度仍然低迷。单靠行政命令推广难以奏效。另一方面,前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被通报严重违纪违法,涉嫌利用虚拟货币进行权钱交易,也凸显了监管的另一面:政策抵制并未消灭问题,反而让灰色路径更加隐蔽。## 稳定币的优势与应用场景稳定币是锚定法币价值、运行于区块链网络的可编程数字资产。其核心机制是将法币账面价值映射为链上代币,具备高效、去中心化、低成本等特性。主要应用场景包括:- 跨境贸易结算:实现秒级支付,降低手续费与清算周期- 自贸区支付系统:一键分账,涵盖仓储、关务、物流等场景 - 供应链金融:贴现应收账款,自动完成多级拆分转付- 碳交易与数字资产市场:提升流动性- B端与C端支付工具:跨境工资发放、留学缴费、离岸理财等稳定币确实存在被滥用风险,但也有切实正向用途。美国、香港等地正积极探索"合规沙盒"。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其价值,思考如何以可控方式为我所用。## 制度缺位是关键问题稳定币并非天然犯罪工具,关键在于制度是否及时跟进。一味打压不仅难以阻碍技术发展,还可能失去本可掌握的全球竞争力。从刑事律师角度看,制度真空带来实质性执法困境:1. 基层办案人员对区块链技术认知不足,影响案件办理。2. 监管策略碎片化,执法行为形同"打地鼠"。缺乏系统性合规指引,难以形成可持续治理体系。未来金融治理应构建一种在安全与效率间取得动态平衡的体系,而非单纯依赖打击或闭门造车。真正的出路在于构建能够引导、替代、规制的合规生态,让虚拟货币监管政策精准有效发挥作用。应该让该打击的无处遁形,让该利用的为我所用。
稳定币崛起背后的监管挑战与金融机遇
稳定币的崛起:挑战与机遇并存
近期,稳定币概念引发广泛关注。作为深耕区块链法律服务多年的律师,我每天都在接触相关业务与案件,感受到它正在"破圈"。
最近发生的几件事颇具戏剧性:
上海市国资委党委召开学习会,研究加密货币与稳定币的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
上海浦东新区法院公布一起利用稳定币进行跨境换汇的大案,涉案金额高达65亿元。
美国总统签署《天才法案》,首次正式确立数字稳定币的监管框架。
同时,香港即将施行《稳定币监管条例》,成为全球首个为法币稳定币建立全面监管体系的司法辖区。
这些事件反映出,主要金融中心正在推动稳定币合规化、金融化,而国内部分机构仍将其视为"非法金融活动"。监管节奏与观念的错位,提醒我们是时候重新审视稳定币的角色与定位了。
地下钱庄钟爱稳定币的原因
地下钱庄选择以USDT为代表的稳定币作为跨境换汇工具,主要是因为它突破了传统换汇的多重瓶颈:
突破额度限制。通过链上转账可绕过个人年度购汇5万美元的限制,实现大额跨境转移。
降低资金池压力。无需在境内外准备双边头寸,只需在境内归集人民币即可。
提高到账效率。链上转账通常10分钟至1小时内即可完成,全天候运转。
增强隐蔽性。借助混币器等技术,资金流向与真实身份的关联被多层割裂。
利用监管差异。在监管宽松地区完成法币落地,实现跨境监管套利。
稳定币的介入重构了非法换汇模式,大幅提升了效率和隐蔽性,成为跨境资金灰色流动的新型基础设施。
持续高压打击的监管逻辑
我国对虚拟货币犯罪的严厉打击,主要基于两点考虑:
首先,虚拟货币难以被传统监管体系有效穿透,容易被用于洗钱等非法活动。2024年新司法解释已将"通过虚拟资产交易"正式列为洗钱方式之一。
其次,作为外汇管制国家,虚拟货币的无国界特征极易成为规避监管的工具,影响宏观调控与经济安全。具体包括:
自2017年以来,监管力度不断加码。但现实是,稳定币在灰产领域的使用反而愈加活跃。这也催生出一批"U商"等边缘群体,常因提供撮合交易而被指控非法经营等罪名。
单纯依靠打压难以根除问题
作为办理过大量相关案件的律师,我对现行打击方式的效果存疑:
被抓的多是边缘人物,如普通员工、"车手"等,而非决策者或真正受益方。
主犯常已出逃境外,跨国执法难度大。
国家损失难以追回,司法资源投入产出比低。
以湖北荆门4000亿涉案流水的网络赌博案为例,历时两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但实际追回金额远低于预期。大量涉案资产存放于境外,中国执法机关难以有效触及。
这种碎片化打击方式,让替罪羊成为主要受罚对象,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近年来一系列重大案件表明,似乎呈现出"越堵越漏"、"越打越大"的失控态势。
合法替代路径的缺失
遗憾的是,在稳定币领域,中国错失了主导权。曾经,中国是全球稳定币大国,知名交易所创始人多为中国人。但连续的政策壁垒导致项目方纷纷出海,留在国内的多为底层从业者。
央行从2016年起推动数字人民币研发,试图对标美元稳定币,实现减少对美元依赖、抑制资本外逃等目标。但由于缺乏广泛应用场景和生态配套,市场接受度仍然低迷。单靠行政命令推广难以奏效。
另一方面,前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被通报严重违纪违法,涉嫌利用虚拟货币进行权钱交易,也凸显了监管的另一面:政策抵制并未消灭问题,反而让灰色路径更加隐蔽。
稳定币的优势与应用场景
稳定币是锚定法币价值、运行于区块链网络的可编程数字资产。其核心机制是将法币账面价值映射为链上代币,具备高效、去中心化、低成本等特性。
主要应用场景包括:
稳定币确实存在被滥用风险,但也有切实正向用途。美国、香港等地正积极探索"合规沙盒"。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其价值,思考如何以可控方式为我所用。
制度缺位是关键问题
稳定币并非天然犯罪工具,关键在于制度是否及时跟进。一味打压不仅难以阻碍技术发展,还可能失去本可掌握的全球竞争力。
从刑事律师角度看,制度真空带来实质性执法困境:
基层办案人员对区块链技术认知不足,影响案件办理。
监管策略碎片化,执法行为形同"打地鼠"。缺乏系统性合规指引,难以形成可持续治理体系。
未来金融治理应构建一种在安全与效率间取得动态平衡的体系,而非单纯依赖打击或闭门造车。
真正的出路在于构建能够引导、替代、规制的合规生态,让虚拟货币监管政策精准有效发挥作用。应该让该打击的无处遁形,让该利用的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