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后的新平衡经历了一周的关税争端后,市场终于在周末稍作喘息。然而,这种平静能持续多久还不确定。关税问题作为突发事件,引发了资金避险和情绪波动,导致市场波动加剧。一旦市场适应了关税带来的基本面变化和情绪影响,金融市场就会找到新的平衡点。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全球股市,尤其是美股在上周五以上涨收盘,结束了一周的动荡。从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波动率变化可以看出这一趋势。上周波动率指数创下近期新高,与之相当的仅有去年日本央行加息引发的极端波动,以及2020年疫情导致的金融动荡。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市场在过去一周会出现如此大的波动,因为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并不常见。随着巨大波动暂时平息,影响加密货币市场走势的焦点又回到了通胀和降息等老生常谈的话题上。只有降息才能带来资金的大规模流入,也才能为以比特币为首的风险资产带来增长机会。通过比较过去10年全球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比特币的走势,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相关性。比特币过去10年的巨大涨幅正是建立在全球M2大幅增长的基础上,这种相关性比其他金融指标更为显著。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每当美国公布与通胀或降息相关的数据时,比特币总会出现波动,因为这些数据最终影响的是新资金能否进入加密货币领域。然而,目前加密货币市场的大多数参与者似乎只关注美联储的降息路径,而忽视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指标——中国央行的资产规模。这个指标反映了中国货币的流动性情况,与比特币的涨跌幅同样密切相关。从历史数据来看,中国央行的资产规模变化通常领先于比特币和加密货币市场的大幅波动。例如,在2017年的比特币牛市中,尽管美联储全年加息3次并实施量化紧缩,但由于中国央行资产规模创下新高,以比特币为首的风险资产表现仍然非常乐观。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5年1月,中国的存款总额为42.3万亿美元,而美国的存款总额约为17.93万亿美元。从存款规模来看,中国存在更多的金融可能性。如果流动性得到改善,可能会带来某些变化。当然,还需要考虑资金流动性改善后是否能流入加密货币市场,毕竟仍存在一些限制。不过,香港已经给出了一些积极的信号,政策环境和便利性已经有所改善。总的来说,除了关注美国的货币政策,我们也应该密切关注国内的金融数据变化。近期已有消息称"降准、降息等货币政策工具已留有充分调整余地,随时可以出台",我们需要持续跟踪这些变化。在金融市场中,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往往比逆水行舟更有效。我们要做的不仅是等待,更要在机会来临时勇于把握,迎接新的挑战。
全球资金流向变化:中美央行政策或左右比特币走势
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后的新平衡
经历了一周的关税争端后,市场终于在周末稍作喘息。然而,这种平静能持续多久还不确定。关税问题作为突发事件,引发了资金避险和情绪波动,导致市场波动加剧。
一旦市场适应了关税带来的基本面变化和情绪影响,金融市场就会找到新的平衡点。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全球股市,尤其是美股在上周五以上涨收盘,结束了一周的动荡。从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波动率变化可以看出这一趋势。
上周波动率指数创下近期新高,与之相当的仅有去年日本央行加息引发的极端波动,以及2020年疫情导致的金融动荡。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市场在过去一周会出现如此大的波动,因为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并不常见。
随着巨大波动暂时平息,影响加密货币市场走势的焦点又回到了通胀和降息等老生常谈的话题上。只有降息才能带来资金的大规模流入,也才能为以比特币为首的风险资产带来增长机会。
通过比较过去10年全球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比特币的走势,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相关性。比特币过去10年的巨大涨幅正是建立在全球M2大幅增长的基础上,这种相关性比其他金融指标更为显著。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每当美国公布与通胀或降息相关的数据时,比特币总会出现波动,因为这些数据最终影响的是新资金能否进入加密货币领域。
然而,目前加密货币市场的大多数参与者似乎只关注美联储的降息路径,而忽视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指标——中国央行的资产规模。这个指标反映了中国货币的流动性情况,与比特币的涨跌幅同样密切相关。
从历史数据来看,中国央行的资产规模变化通常领先于比特币和加密货币市场的大幅波动。例如,在2017年的比特币牛市中,尽管美联储全年加息3次并实施量化紧缩,但由于中国央行资产规模创下新高,以比特币为首的风险资产表现仍然非常乐观。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5年1月,中国的存款总额为42.3万亿美元,而美国的存款总额约为17.93万亿美元。从存款规模来看,中国存在更多的金融可能性。如果流动性得到改善,可能会带来某些变化。
当然,还需要考虑资金流动性改善后是否能流入加密货币市场,毕竟仍存在一些限制。不过,香港已经给出了一些积极的信号,政策环境和便利性已经有所改善。
总的来说,除了关注美国的货币政策,我们也应该密切关注国内的金融数据变化。近期已有消息称"降准、降息等货币政策工具已留有充分调整余地,随时可以出台",我们需要持续跟踪这些变化。在金融市场中,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往往比逆水行舟更有效。我们要做的不仅是等待,更要在机会来临时勇于把握,迎接新的挑战。